境内外账户的“平行走帐”有什么法律风险?

2025. 8. 13

境内外账户的“平行走帐”有什么法律风险?

于佳佳律师

Q:外币兑换合同是否有效?
      A:外币兑换合同,是以法定货币为标的的买卖合同。在一则案件中,香港M公司与广东W公司约定:M公司以美元向 W 公司支付款项,W公司则向M 公司支付等值人民币。合同履行中,M公司已按约支付美元,但W公司未依约支付人民币,M 公司遂提起民事诉讼。1
      两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外汇兑换合同,其效力需结合法律规定判定:中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根据《外汇管理条例》及《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禁止在银行及指定外汇调剂市场等批准渠道之外进行私下外汇交易。两公司的私下外汇兑换行为,直接违反了上述强制性规定。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此W公司与M公司的外汇兑换合同应属无效。合同无效后,依据法律规定,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据此,M公司应将已收取的美元返还W公司。此外,M公司明知中国禁止私下外汇交易,仍与W公司进行非法兑换,自身存在过错,故其要求W公司支付已付美元的占有费,缺乏法律依据,得不到法院支持。

Q:私下兑换外币构成犯罪吗?
      A:外汇兑换关乎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必须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开展。在我国,非法进行外币兑换的行为被严令禁止,此类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将依照《刑法》第225条,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2
      近年来,一种借助虚拟货币实施的 “对敲换汇” 形式悄然兴起,且手段愈发隐蔽、复杂。然而,无论其操作方式多么精妙,本质上仍是违反国家外币管理制度的升级版私下兑换外币行为。在中国,虚拟货币不具备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在非法金融活动之列。3 “对敲换汇”扰乱金融秩序,还可能滋生洗钱、诈骗等一系列违法犯罪问题,情节严重的,同样会以非法经营罪论处。例如,在一则案件中,被告人组织多人,在阿联酋迪拜收进迪拉姆现金,同时将等额人民币转入对方指定的国内人民币账户。随后,用迪拉姆在当地购入与美元锚定的虚拟货币“泰达币”(USDT),再通过国内的团伙将购入的泰达币非法出售,换回人民币,以此实现国内外资金的循环融通。该团伙利用汇率差,获取了高达 2% 以上的收益。经查明,其兑换金额达人民币 4385万余元,非法获利共计人民币87万余元。最终,被告人及其团伙成员因触犯非法经营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
      在跨境支付场景中,部分企业为图便利,与境外贸易伙伴约定通过境内外账户“平行走账”(即资金在境内外分别流转,不通过正规跨境结算渠道),或借助虚拟货币完成结算。这类行为明显违反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及虚拟货币相关监管规定,会对正常金融秩序造成扰乱,相关交易安排不受法律保护,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涉及外汇使用和跨境支付时,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金融监管等法律法规,在合规框架内开展业务。

1  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粤08民初276号。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19 年 1 月 31 日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 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在 2021 年 9 月 15 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
4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外汇管理局于 2023 年 12 月 11 日联合发布的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之一 “赵某等非法经营案” 。
客户登录

温馨提示:请输入账号和密码,如有问题请与本所客户担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