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法修订草案主要修改了什么?

2025. 8. 6

价格法修订草案主要修改了什么?

Q:价格法修订草案主要修改了什么?

      A:2025年7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修订聚焦市场发展中的新问题,从政府定价方式到市场价格行为规范,再到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均做出了重要调整。

      在政府定价方面,修订草案带来了显著变化。首先,政府指导价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定价机关可通过制定作价办法、规则等定价机制,来确定政府定价的水平。这意味着政府定价从传统的直接确定价格水平,转变为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来间接调控价格,使政府定价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比如在一些公用事业领域,可依据成本监审、市场供求等因素,制定符合行业特性的定价机制,平衡企业运营成本与公众承受能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同时,修订草案明确将成本监审作为政府制定价格的重要程序,进一步强化了价格成本监管,确保政府定价有科学依据。在定价信息收集环节,随着互联网普及,新增公开征求社会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拓宽了民意收集渠道,提升了政府定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对于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此次修订也进行了完善与细化。当前市场中 “内卷式” 竞争问题突出,修订草案完善了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将适用范围从 “商品” 扩大至 “商品或者服务”,并明确需考量手段是否低于成本销售以及目的是否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新兴服务行业为例,部分企业通过低于成本价揽客,意图排挤对手,未来这类行为将受到更明确的规制。

      此外,对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也进一步细化。比如,公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不得利用影响力、行业优势地位强制或捆绑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并收取价款;强化对经营场所经营者价格行为的规范,明确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规则等从事不正当价格行为,有力回应了数字经济时代价格监管的新挑战。

      在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方面,修订草案进行了健全。调整了对经营者不正当价格行为的处罚规定,提高了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处罚标准,加大了违法成本。同时,明确了经营者拒绝或者虚假提供成本监审、调查等资料的法律责任,增强了监管执法的威慑力,保障价格法能够有效实施。

      此次价格法修订草案紧密结合市场实际,全方位完善价格治理体系,同时也鉴于其若得到最终实施,也将对企业的价格管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值得企业界高度关注。

客户登录

温馨提示:请输入账号和密码,如有问题请与本所客户担当联系。